我和我的学院 冯楷阳

我和我的学院

冯楷阳

初见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 。2014年我与您第一次相见,我的学院,时至今日,我在您这已快过了9个年头,在感慨时间脚步的同时,谢谢您能“收留”我这么久。记得那是2014年的4月,作为一个西北汉子,我第一次来到重庆,20多个小时火车,接着1个小时的大巴,真是让人胃里“翻江倒海,呼之欲出”。那天是个大晴天,刚下车,迎面而来的热浪与刺眼的阳光,让我的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该往哪走,而是这真的是四月的天气吗?

百余步,西南大学校门映入眼帘(后来知道是二号门),一扫心中阴霾,我甚至觉得有点紧张。那天人很多,大家都“轻装上阵”,而我更像“负重前行”。校门好找,学院却不同,人生地不熟,也或许是树木环绕的缘故,几经询问下,我终于来到了您的面前。与它处的喧嚣不同,您这里格外静谧。树荫环抱,古朴的建筑,植物保护学院的木质牌匾,这一切让我未了解便觉您沉稳,厚重,有历史。用现在的话术就叫有B格。那天,我并未在您身边过多停留,我要抓住最后的时间,再理思路,以期通过您的考核,获得在植物保护学院学习的机会。我和我的学院初见匆匆,但又刻骨铭心,时隔9年,我甚至还记得当时硕士复试的试题内容,记得老师们提出的问题。

 

植保人,植保魂

“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是袁隆平院士对学农人的期许,也是这9年中我在学院中体会最深的精神内核。我的学院对我改变最大的并非是理论的积累,技术的掌握,而是一改我对植物保护“冷门专业”的看法,坚定了我要成为植保人的理想信念。这种思想的转变最初来自于课堂的教学,我还记得是《植物保护学研究方法》,由昆虫、病理和农药学的老师分别讲授。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体验“小班教学”,老师们没有因为学生少而降低授课质量,最重要的是在授课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老师们对植物保护专业的热爱,印象最深的是青老师讲授的植物病毒内容,听完我都想去研究植物病毒了......

传承,是我在学院中的另一体会。还记得自己研一时,导师第一次找我谈话是让我接手一位研三师姐培养的抗性品系,在交接时,我才知道品系已由两届研究生培养了6年,我能感受到她不舍与释怀的纠结情绪,这个品系我悉心培养了下个6年,直到博士毕业。这份传承与坚持是学院给我的宝藏。王进军副校长在面对重庆第1眼记者采访时讲到:“我们从2007年到2022一直坚持每年布置4000多个监测点,只为保障重庆境内的三峡库库区柑橘非疫区的建立,稳固柑橘产生安全发展”。一件事可以坚持做几年甚至十几年,只为守住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这就是学院的植保人,他们有着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不怕困难,面对问题迎难而上的勇气,我认为这就是学院的植保魂!

2022年,我的学院迎来了建系70年,建院20年,很荣幸我能与您相遇、相识。华诞在即,祝愿我的学院宏图更展,再谱华章!

发布时间2023-01-24 09:43:44
地址: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邮编:400715   电话:023-68251269   邮箱:zhibaoyb@swu.edu.cn  
版权所有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