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建设要求,以“夯实学术根基,厚植创新沃土”为目标,创新推出厚植论坛——硕博科技创新沙龙和“植研”月度学术沙龙两大学术交流活动,双轮驱动激发学科创新活力。
4月30日上午,为激发研究生群体的学术潜力,学院成功举办了厚植论坛——硕博科技创新沙龙,活动吸引了200余名研究生积极参与。学院院长蒋红波在致辞中强调,科研工作必须“顶天立地”——既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如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也要推动学科交叉与技术转化;同时鼓励青年学子勇担使命,将学术热情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活动中,博士研究生吴锐、栗洪飞、朱鑫分别围绕烟草曲茎病毒致病机制、神经肽调控桔小实蝇行为、铜基纳米复合材料在病害防控中的应用等研究方向展开学术分享。三位主讲人通过深入剖析科学问题与创新思路,展现了青年学者在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中的突破性成果。活动特邀三位主讲人的导师莅临活动现场,对其研究内容进行了补充解读,让同学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了其研究过程和收获。






党委书记刘立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同学们的研究成果紧密关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彰显植保人使命担当;他鼓励同学们面对科研难题要保持创新、加强协作;并呼吁大家立足学科前沿,以“扎根农业、守护生态”为使命,将个人研究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深耕植物保护研究,以科技创新筑牢农业安全屏障,书写服务农业强国的时代答卷。

4月30日下午,学院启动了“植研”月度学术沙龙并成功举办首场活动,由学院副院长杨宇衡主持。活动聚焦于学院科研一线教师、博士后与博士生群体的深度交流。
学院党委书记刘立广在启动会致辞中强调,“植研”沙龙旨在搭建常态化、开放化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并凝练学院“敢交流、善合作、争一流”的文化氛围。他指出,沙龙将聚焦学术进展共享、跨学科对话、科研成果转化等目标,为学院“双一流”建设注入新动力。

首场活动中,孙现超教授、庞兰教授、冯楷阳副教授分别带来题为《作物免疫机制的分子解析》《寄生蜂-寄主互作的生态调控》《非编码RNA在害虫抗逆性研究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报告内容不仅涵盖基础理论创新,更延伸至农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现场互动热烈,与会者就技术转化路径、多学科协作模式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蒋红波院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三位老师的专题报告充分展现了学科交叉潜力,现场师生互动积极,为后续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呼吁全院师生以沙龙为纽带,深化合作、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创新活力。他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组织形式,打造常态化、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持续推动学术思想碰撞与学科创新发展,助力学院“双一流”建设与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

厚植论坛与“植研”沙龙两大活动形成互补,前者聚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后者助力教师团队创新突破,共同构成学院学术生态的“双引擎”。学院未来将持续完善学术交流体系,通过构建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青年人才成长,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让创新思维在碰撞中迸发,让科研成果在服务中落地,为学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撰稿:杨晓琴、刘云飞、陈品璐
初审:李园媛
复审:杨宇衡
终审:蒋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