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举办西南大学第十六届昆虫文化节启动仪式 暨昆虫学前沿学术报告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28 点击数量:


4月25日上午,西南大学第十六届昆虫文化节启动仪式暨昆虫学前沿学术报告会在隆平楼204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活动不仅拉开了2025年昆虫文化节系列活动的序幕,还聚焦昆虫学研究前沿,分享最新成果,为昆虫文化节增添学术底蕴,助力学生拓宽学术视野。学院党委书记刘立广、院长蒋红波、党委副书记陈园园、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昆虫专家王宪辉研究员和侯丽副研究员与学院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在启动仪式环节,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园园首先介绍了我校昆虫文化节的发展历程。她指出,自2008年首次举办以来,我校昆虫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十五届。作为植物保护学院的标志性品牌活动,昆虫文化节不仅学术氛围浓厚,而且趣味横生。它全面展示了植物保护学院的学科特色和学子们的风采。历经多年的发展,昆虫文化节已形成昆虫手工艺大赛、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昆虫征文大赛、昆虫诗画大赛、昆虫文化节汇报展演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推动其关于专业相关知识探索,还推广了昆虫知识,传播了昆虫文化,弘扬了生态文明理念。

                           

随后,学院院长蒋红波在会上发表讲话。他首先向莅临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向长期关心和支持我校昆虫学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崇高敬意。接着,他介绍了本届昆虫文化节系列活动,包括昆虫学前沿学术报告会、昆虫文化现场展示与互动、厚植论坛昆虫学专场、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等。最后,他向所有参与者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同学们成为自然奥秘的探索者,像著名昆虫学家蒋书楠教授那样“以虫为友,以书为舟”,在昆虫世界中追寻科学真谛;二是希望同学们成为植物保护的践行者,学习学院各科研团队“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科研精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三是希望同学们成为文化传承的创新者,利用短视频、VR技术等新媒体手段,让昆虫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在学术报告会上,王宪辉研究员做了题为《昆虫群体调控及其调控机制》的学术报告,深入探讨了昆虫群体生活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他指出,从海洋中的鱼群到昆虫界的蜜蜂、蚜虫,再到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无处不在。以飞蝗和雄蜂为例,阐述了不同昆虫群体的独特组织形式和生活习性。飞蝗虽无复杂社会结构,但其群居引发的迁飞习性对农业造成了巨大危害。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组测序和行为学实验,揭示了飞蝗散居型和群居型转变背后的嗅觉基因调控机制,发现特定化学物质如苯乙腈等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不仅为蝗灾防控提供了新思路,还对理解昆虫群体行为的底层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侯丽老师以《苜蓿切叶蜂生态基因组研究》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苜蓿切叶蜂在授粉过程中作用重大,北美产业成熟,但国内在苜蓿草的生产和切叶蜂繁育方面相对落后且依赖进口。不过近五年来国内多地取得进展。蜜蜂基因研究揭示了其适应性和免疫机制,明确母系遗传对后代的影响。生态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有效且带来了效益,苜蓿切叶蜂的引入相对安全,总体上凸显了国内技术的进步与面临的挑战。  

在学术报告环节结束后,王宪辉研究员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研究方向和研究生教育,分享了研究生的生活学习条件,并对同学们报考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表示欢迎与期待。

学院希望昆虫文化节能成为大家开启科学之门、感悟生命之美的窗口,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同学们树立共同守护昆虫多样性的意识,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西大智慧!




撰稿:李楠

初审:谷士芳、李园媛

复审:陈园园

终审:蒋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