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防微生物团队在生物学top期刊BMC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A network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complex with a regulating cell cycle cyclin orchestrates fungal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基于课题组前期发现一个线粒体内膜蛋白BbOhmm负介导昆虫生防真菌球孢白僵菌氧化胁迫反应和毒力(He et al., 2015,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的基础上,采用启动子删除、位点突变和回补基因敲除突变体等策略,分离鉴定了BbOhmm基因启动子的氧化胁迫反应的作用元件,并通过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及转录激活测验、ChIP-qPCR和EMSA鉴定了调控BbOhmm的三个转录因子BbOsrR1/2/3。其中敲除BbOsrR1与BbOsrR3引起BbOhmm表达下调,菌株对氧化胁迫的耐受性增强,而敲除BbOsrR2则导致BbOhmm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菌株对氧化胁迫的敏感性显著增加。联合分析RNA-seq和ChIP-seq鉴定了三个转录因子调控的靶标基因,发现BbOsrR1调控多个抗氧化和转录相关基因,负调控BbOsrR2和一个细胞周期蛋白BbClp1基因,而后者定位于细胞核,负介导菌株氧化胁迫反应。BbOsrR2和BbOsrR2除调控抗氧化和解毒基因外,均参与调控Fus3-MAPK途径。分析发现,三个转录因子在BbOhmm和其它靶标基因的启动子结合基序(motif)存在部分相互重叠现象。采用蛋白免疫共沉淀及酵母双杂交等研究发现,BbClp1与BbOsrR2和BbOsrR3形成一个复合体,其中BbClp1参与BbOsrR2的磷酸化调控。
研究论文揭示了一个由BbOsrR1和BbClp1-BbOsrR2-BbOsrR3 复合体形成调控网络,精密调控真菌氧化胁迫反应。
三个转录因子BbOsrR1/2/3和一个周期蛋白BbClp1组成的调控网络调控白僵菌发育分化氧化胁迫反应和毒力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研究生阚延泽和已毕业的何张江博士(目前就职于贵州大学暨贵州生化工程中心)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生命科学系的Nemat O Kehani教授、在读博士生李宁、业已毕业的黄帅帅博士和赵鑫博士、硕士生刘鹏飞、曾凡琴和李敏以及团队的罗志兵老师参与部分工作,张永军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2915-024-01884-3